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这里遂成为了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第二关:黄崖关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为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黄崖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游览区包括“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
第三关:居庸关
居庸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北京昌平区内,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第四关: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第五关:倒马关
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
倒马关城东门、西门已在修公路时拆毁,北门亦在早年被拆,关城城墙仅西面城墙大体断续残存,可辨外侧为青砖包砌,内侧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毁,只局部可略辨残迹。
第六关:平型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文化研习
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元帅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