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导引术留存最早、最完整的当属华佗五禽戏。
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养生气功中,五禽戏和八段锦都属于优先推荐功法。
但国家体育总局版五禽戏练法却和古传差别很大。
一、五禽戏最早记载和出处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中记载:“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传”记载中,并没有五禽戏具体的练法。从中可知,五禽戏为:虎、鹿、熊、猿、鸟五戏。这与现代流传一致。
从功效讲,“华佗传”记载,可以作为导引,利于肢体,也可以治疗用。身体不舒服,只需要练习其中一种,微微出汗,身体像涂粉一样,便神清气爽,食欲大增了。
由此可见,五禽戏是可以分开练习的。
胡孚琛《道学通论》中讲,五禽戏和五行学说的五脏、五志相生相克。并认为,少林易筋经和少林拳法实际上也源于五禽戏。
一般认为:虎戏对应肾;鹿戏对应肝;熊戏对应脾胃;猿戏对应心;鸟戏对应肺。
五禽戏全文记载最早出现在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
“虎戏者,……鹿戏者……熊戏者……猿戏者…… 鸟戏者……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陶弘景五禽戏练法后文解析,我们先看下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五禽戏练法。
二、体育总局版五禽戏解析国家体育总局版五禽戏顺序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并结合现代武术拳法手势和动作,将五禽戏变为10式,每戏两式。
虎戏:变为虎举和虎扑。
其中,虎举动作为握拳上举,类似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
虎扑,是虎爪上举,前扑,左右扑,类似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鹿戏:为鹿抵和鹿奔。
其中,鹿抵,动作为持鹿角手势回头望,类似八段锦五劳七伤向后瞧动作;
而,鹿奔,则是弓背头抵两掌相背前伸。
熊戏:为熊运和熊晃。
其中,“熊运”,为握掌上体原地作旋转摇晃动作;
而,“熊晃”,则为弓步换重心手臂前后摇摆,有点类似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把上下动作变前后,同时身体扭动又有“摇头摆尾去心火”之势。
猿戏:为猿提和猿摘。
其中,“猿提”,动作为模仿猿猴提爪动作;
而“猿摘”,则是模仿猿猴摘桃动作,动作较为复杂。
鸟戏:为鸟伸和鸟飞。
其中,“鸟伸”,动作为两手叠上举,然后模仿鸟单腿立,两手后伸;
而,“鸟飞”,则为单腿直立,两手模仿翅膀两侧上下飞。
体育总局版五禽戏网上视频很多,不详细展开。
总之,体育总局版五禽戏有五禽戏精神,但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不容易把握精髓。实际练习起来,没有八段锦容易入门。
三、陶弘景传华佗五禽戏解析陶弘景传“华佗五禽戏”是不是比体育总局版五禽戏容易呢?
我们试着解析一下:
《养性延命录》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二踯,长引腰侧(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虎戏,常见的解释为三个动作:
动作1:四肢用力撑在地上(就是像老虎一样两手撑地弯腰趴着),然后前耸拉伸腰,再后耸拱背;前耸三次,后耸二次。
动作2:腰背后耸,仰头看天。
动作3:学习老虎爬行,前爬七步,再后退七步。
但是不是要分为三个动作,其实是需要探讨的。其中,距行,是不是需要移动前行后退,还是只是原地作距行动作,也是需要探讨的。
这和体育总局版虎举和虎扑,完全不一样。
《养性延命录》记载:“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鹿戏动作也存在争议:
一般解释为两个动作:
动作1:四肢用力撑在底上,引脖子前伸,然后向左后转,回正再右后转;左转三次,右转2次。
动作2:脖子前伸,左腿后蹬,收回,再右腿后蹬;也是左三次右两次。
也有解释为,一个动作,左回头时,同时左腿后蹬伸直;右同。
《养性延命录》记载:“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熊戏中,如何“擗地”,存有争议;如何“左右托地”也存有争议。
一般解释为两个动作:
动作1:正面躺床上,屈小腿,两手抱膝盖,头离床靠膝盖,然后,左肩滚向床,头肩用力弹回正,稍停;右肩右滚,作同样动作。相当于左右滚动七次。
动作2:蹲在床上或地上,两手按在两脚内侧。
还有解释增加一个动作:
动作3:左脚和右手一起上抬,右脚和左手一起上抬;各七次。
我倾向于两个动作版本。但对于躺起练功存有异议。
《养性延命录》记载:“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猿戏一般解释为三个动作:
动作1:找一横杆,两手抓杆,悬挂起,上下伸缩身体七次;就是比身体略高单杠,引体向上七次。
动作2:用单脚挂住单杠,倒悬;左脚,右脚轮换各七次。
动作3:右脚后退,左手勾手胸前,右手如侯抱头,重心在右脚;左腿后退同。各七次。
也有解释,去掉动作3.
但,此式比较困难,按照此练法,多数人无法实现。因此,存疑。
《养性延命录》记载:“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鸟戏动作,也可以解释为三个动作:
动作1:肩宽站立,两手立掌两侧伸直,左脚上抬,两掌两侧作鸟飞上下起伏状,两眉上扬;上下14次;换右脚抬,上下14次。
动作2:坐床上,伸脚,左手抓左脚指,然后右手抓右脚指;左右各七次。
动作3:左臂如鸟翅膀伸缩,然后右臂如鸟翅膀伸缩,左右来回各七次。
总结:陶弘景五禽戏无疑更符合“五禽”戏之意,但因为古汉语相对简洁,而且记录过程难免遗漏,或者故意减少动作,只剩大意。因此,陶弘景记载华佗“五禽戏”并非完整,许多动作难以复原。
特别是猿戏,练习时,还需要找个杆,然后引体向上,或者倒立,都有点过于复杂、难度大,不适合所有人。失去“华佗传”介绍“引挽腰体”“动诸关节”的自然之意。
所以,对于陶弘景华佗五禽戏练法,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
而体育总局版五禽戏动作纹饰过多,“五禽”戏之意稍弱,变成了类似武术套路,养生导引的意味不足。
更有甚者将五禽戏变成几十式套路,那就完全成了武术功法,和导引术简略之意相去甚远了。
卫昌国学
2022年12曰